第二节 国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赏析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简史

二、中西方绘画比较

一、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简史(上)

(一)上古时期的绘画:从原始社会至汉代

1.原始社会

 仰韶彩陶——陶器上各种图案,如蛇纹、人面鱼纹、鱼纹、蛙纹、鸟文纹等,不仅有装饰作用,更重在巫术目的,生殖崇拜。

 青铜器上装饰纹样

原始彩陶

2.战国时期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前图的妇女形象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真实写照;后图男子则是《楚辞》中危冠长袍的士人装束。二图均为线描造型,精细绵密,水平极高,相比与彩陶的生拙,已不可同日而语,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技法正式成熟。两汉墓室壁画。

(二)魏晋南北朝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礼教崩坏的时代,战乱不断,政权更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动摇了以往的人生价值观念。取代礼教蔚然兴起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人士大夫个体意识觉醒的人文精神,由此而导致了士大夫绘画的独立;另一种是佛教的全面铺开,由此而导致了佛教绘画的隆盛及西域画风的传来。

这时最负盛名的文人画家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348-409),他提出了不少在绘画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观念,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传神”,《晋书》的《顾恺之传》记载他的绘画美学思想说:“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传神的成功秘诀,在于寓神于形,以形写神的辩证法之中。点睛若是有一毫之差,神气也就跟着发生变化。“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

顾恺之画风,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线描则用高古游丝,如同春蚕吐丝,用它来描绘当时士大夫的丝质衣袍和脱俗风神,非常合适。

女史箴图

与顾恺之齐名的还有宋的陆探微和梁的张僧繇,被称为“六朝三大家”,可惜二人没留下画迹。

南朝齐国谢赫著有《古画品录》,提出“六法”准则,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所谓“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六法”的提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绘画真正称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获得士大夫的认同和研究,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仅仅需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应该是形式大于内容。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绘画,保留至今的有敦煌莫高窟壁画。

(三)隋唐的绘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强盛时期,绘画迎来新发展。以释道人物画为主导。人物画代表画家,首推阎立本(601-673),其传世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685-758)其佛教绘画,称为但是和后世的一种标准和法式,“吴带当风”,他创造了白描线法。传世作品为《送子天王图》,真迹失传,是宋人摹本。


唐朝的韩干(724-785),擅长画马,传世作品《照夜白图》、《牧马图》。


唐朝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与韩干的画马一致,人物形象丰肌硕体,与魏晋南北朝崇尚的秀骨清像迥然有异。

唐朝的另一位绮罗人物画家——周昉,出生贵族家庭,所交游的都是“贵而美”的人物,成为其创作的生活依据。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是贵族妇女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情逸致。流利的线描,与浓艳鲜丽的色彩 ,交相辉映,体现了富丽堂皇的气氛和明快活泼的情调。

“安史之乱”后,唐朝画家韩滉的《五牛图》。

《五牛图》之一

《五牛图》之二

隋朝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展子虔的《游春图》

唐朝的山水画家“南北二宗”,北派之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金碧山水,二李的山水均没有留下来,传世《江帆楼阁图》为大李之笔,《明皇幸蜀图》、《春山游骑图》为小李之笔,斗士后人摹本。

与二李对峙的王维,主张“水墨山水”,被尊为南宗,是中国绘画史上文人山水的旗帜。

江帆楼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