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体系
  


内容要点:

绪论

了解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畜牧生产的关系,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发展趋势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动物与饲料

掌握初水分、总水分、干物质、粗蛋白质、乙醚浸出物、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的基本概念;采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动物体内与植物性饲料的化学成分比较差异、Van Soest分析方案与概略养分分析方案的差别。

 

采食、消化和吸收

掌握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的概念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结合动物种类和消化道部位了解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方式;掌握瘤胃微生物消化的特点,不同种类动物消化吸收方式的差别及其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能量

结合能量代谢途径掌握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维持净能、生产净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结合消化代谢试验理解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的差别及各能量体系的应用。

 

碳水化合物

掌握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糖的分类和概念,结合畜禽生产特点介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了解当今饲料添加剂的状况介绍寡糖、非淀粉多糖的种类及其在畜牧上的应用。

 

脂类

掌握脂类的基本特性,结合化学结构式比较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效果;结合当前脂肪酸营养热点了解不同脂肪酸在动物及人营养方面的作用。

 

蛋白质

结合木桶理论学习掌握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条件性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氨基酸拮抗、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不平衡、氨基酸互补、理想蛋白质概念;掌握蛋白质消化、吸收和代谢,蛋白质拮抗,氨基酸转运。理解并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的利用差异。

 

矿质元素

掌握矿质元素的对动物的营养作用及典型的缺乏症特征,结合目前畜禽日粮中高铜、高锌、补铁以及有机微量元素的使用了解微量元素的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维生素

理解各种维生素对动物营养作用的重要性,掌握典型的维生素缺乏症特征和不同维生素缺乏症的区别,了解维生素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掌握水的生理功能、来源、代谢和排泄等基本知识,了解动物对水的需要的重要性,以及动物生产中为什么要注意保证水的卫生质量。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掌握动物营养需要、饲养标准的概念、组成,了解不同国家的现行饲养标准实例,掌握不同种类动物的饲养标准及其特点,能初步利用饲养标准确定动物生产中营养素实际需要量。

 

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了解微生态营养、分子营养、免疫营养、营养与畜禽产品品质、营养与环保以及精准营养等动物营养前沿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概略养分分析方案的基本分析方法;动物体内与植物性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化学成分比较;影响动物采食量、能量利用效率、蛋白质消化率和需水量的因素;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的差别;非蛋白氮的利用;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及抗营养作用;

重点掌握能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中各基本概念;

掌握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特点;

掌握各必需和非必需矿质元素、维生素的基本营养功能、作用原理和典型缺乏症特征;

了解实际生产中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难点:

Van Soest分析方案与概略养分分析方案的差别;不同种类动物消化吸收方式的差别及其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理想蛋白质模式和氨基酸利用率的评定;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特点;

维生素的基本营养功能、作用原理和典型缺乏症特征;

矿质元素利用率测定方法和矿质元素营养作用机理;

水的品质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利用饲养标准确定动物生产中实际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交叉学科及研究进展。

 

学习安排:
学习内容 讲课时长 自学时长 试验时长 上机时长 其它 备注
绪论
1
1
动物与饲料
1
2

 

 

 

 

采食、消化和吸收
3
4
能量
1.5
3

 

 

 

 

碳水化合物
2
4

 

 

 

 

脂类
2.5
4

 

 

 

 

蛋白质
5
6

 

 

 

 

矿质元素
4
6

 

 

 

 

维生素
3
4

 

 

 

 

2
3

 

 

 

 

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1
2

 

 

 

 

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1
1

 

 

 

 

家禽营养研究专题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