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

一、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二、中国原始宗教

三、佛教及其中国化

四、道教

五、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六、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

            ——德国哲学家 费尔巴哈

 

第一节 宗教产生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要有信仰?提到信仰,很容易使人想到宗教。在西方,宗教和信仰常常就是一个东西。信仰就是对“神”、“上帝”等超自然对象的响应、追随和崇拜——这是宗教信仰。但是,世界上并非只有宗教信仰。不信教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他信仰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中的规律和法则,也可以是社会中的人和事,比如“金钱”“权力”“伟人”等。

这些东西虽不是超自然的“神”,但信仰者却多少把它们当做“神”来加以崇拜。它们是其生活的支撑。一旦这支撑倒塌,他们也会感到意义的缺失——这是世俗信仰。

是否所有的人都有信仰,有的人会说,我什么也不信,但至少他还相信,即他的断言是可信的。如此看来,信仰乃是人所摆脱不掉的基本境遇。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总是有所依凭的存在状态。但是什么是那个“有所依凭”的东西呢?人靠食物、空气等物;“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人对他人的依凭。

但信仰不是这种东西,信仰是人对意义有所依凭的存在状态,是人心灵上、精神上赖以安身立命的东西。

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世俗信仰,但是人追求的世俗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只有超验的、不朽的东西才是信仰追求的。

信仰必须高于现实、超越现实,是至善。信仰不能过于功利,信仰一定是永久的支撑。

不论宗教信仰还是世俗信仰,都是个体所没有的所渴望的,都是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撑。

宗教产生的原因:存在于人性中——人的有限性,因而产生追求无限性、不朽性、确定性。现实生活总是有缺陷、不美满,人受自然压迫、社会压迫、人生终极困境即最终要死亡(生理困境:疾病与死亡)。

人可以理智地面对这些困境、用理性力量解决人生困境,但有的人尤其是弱者就只能用幻想的力量解决。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的关爱,是所有人不管世俗身份的高低,面对人生困境尤其是对人必有一死产生恐惧时的安慰。

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人的有限性与人的无限追求造成

人受自然压迫、社会压迫、生理压迫——疾病与死亡

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以及在求生意志下与死亡抗争,逃避死亡的厄运是原始宗教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崇高是和人的自身有限以及神的高不可攀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

1.人受自然压迫,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软弱、渺小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危机与不确定性的自然环境中。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我们常常是软弱无力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世界的了解、驾驭、控制力都很差。如今世界虽然已经进入现代文明,但仍有许多不可预料的灾祸会随时地向人类袭来。火山、洪水、干旱、地震、海啸、环境污染、癌症、爱滋病等,这些东西无时不在威胁人类的生存。

2.人受社会压迫;人与人疏离冷漠、人的孤独感

 当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生需要时,就会感到自己是处于一种被剥夺的地位,在心理上会由此产生一种相对剥夺的不平衡的心理现象,即本来应该得到的东西而被剥夺,从而引发了心灵上的痛苦。宗教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苦的镇静剂和镇痛剂。

 当一个人从理性和实践上难以平衡自身心态的时候,往往会到宗教神圣领域寻找避风港,求得心灵的安抚和精神的支持,以便消解心灵的痛苦。

 宗教还可以消除人们的愤懑与怨气,从精神上来补偿社会的一些不公。现实社会总是有缺陷的,难免存在种种不公,但人的心理却总是理想主义的。宗教提倡宽容忍让、宽恕及因果报应等,帮人化解胸中块垒,消除愤懑与怨气。

 因果报应理论,对人类一切的善行构成极大的鼓舞,对一切罪恶造成最大的威慑。“神明在上,苍天有眼”,这种在各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普遍观念,正是道德神威力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嫉恶向善的伦理道德需求。

 因果报应论给人以震慑、是他律,有时比法律惩罚还有效,它使人产生敬畏、恐惧,从而行善避恶。

 在这个充满危机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人们时时被惊扰,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和高速竞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更加紧张。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适功能。

 现代社会科技昌明,但人与人疏离,人的孤独感增强。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人们可以深切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友谊和亲切的气氛。独立的个体在上帝的怀抱中联合成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疏离感孤独感消失了,心灵在归属感的满足中得到了慰藉。

3.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产生宗教的最基本起因。

 人类对死亡的极度恐惧的时候,就很容易从唯物主义者转变成唯心主义者。大家看看世界三大宗教,全都在向人们展示肉体死后的灵魂生命,为人类的恐惧提供看不见摸不着的解决方案,所以能够发展成世界性宗教。中国的道教却是要在现世修炼成仙,而人人都能看到没有哪个道家能够长生不老,所以道教注定不能成为世界宗教。

 宗教提出肉体死亡,但灵魂不死,安慰了人类的恐惧。中国主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家族人丁繁衍,在生命的不断延续中排遣了对死亡的恐惧。

 生命的有限性和疾病是民间宗教的主要根源之一。有生命就有疾病和死亡,有疾病和死亡就有祈求健康和永生的愿望。然而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是自然现象。人类不能在绝望中生活,人类应该拥有希望,人类也有权利拥有希望。使人类的心灵陷于对生命的绝望之中是不理智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都具有对世界的解释。但是科学不能给出意义,而人生是追求意义的。科学只能给出所谓“真”,而不能给出“善”。所谓“善”就是合于目的,合于人的目的,合于生命的目的。而科学只能给出真实世界的“真”即规律,却不管这种规律是否合于人的目的,生命的目的。

宗教以信仰为核心,其思维的向度是未来和无限。在如何对待生命和人生活的意义等问题时,宗教常常通过教义与仪式,力图要求和教导人们寻求心理和精神的平衡、社会环境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等。但宗教的任务不是使人们达到那个目标,而是使人们充满希望地走过人生旅途(重在过程,不在结果)。

宇宙宗教——人类认知与理性探索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认知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来源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在理论、抽象的基础上发展为理解、解释以及系统化的欲望。这其中还包括对于美、对称、简洁、完美、秩序等的冲动。它们可以称之为审美需要以及表达、表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使人类天然地有着探求宇宙奥秘,追求绝对真理的激烈渴望。

但是,人类对理性延伸的这种无限欲求却总是要受到理性认识活动本身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每一个时代只能达到相对的高度,这就决定了人类认知与理性探索的需求永远无法获得最终满足。当人类理性认识的响箭在茫茫宇宙穿行,却始终无法击中“无限”这块靶标时,该如何呢?在歌德这位人类理性的智者看来,“对应该可探究的事物进行探究,对不可探究的事物则默默地敬畏”,爱因斯坦将此等宗教情怀称为“宇宙宗教感情”。

朝上帝走去——上帝伫立在科学探索的尽头。上帝——颠扑不灭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

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从纽约发了一份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吗”并要他用电报回答。爱爱因斯坦当日回电报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现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

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同他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信念,以及热切地想了解它的愿望是分不开的。在重力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前,他竟怀着一种深深敬畏和赞叹的心情:“重力必然是由一个按一定规律行事的主宰造成”,这个规律牛顿最后找到了,那就是万有引力,但宇宙最初的推动力又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他苦苦追索之后归功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是上帝推动了宇宙星体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万有引力。

在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看来,科学研究是通向“上帝”之路。上帝在无线远方的召唤,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于是他们的心灵在这个支撑点上找到了平衡,达到了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这种境界完全可以使他们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打破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心中无任何偏见、私意地投身科学,不考虑个人荣名,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可以将自己的生死 置之度外,不为利夺,不为害怵。

爱因斯坦说“大自然是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科学的探索困难重重,接近上帝乃是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一种崇高、庄严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而且也是科学研究最富有生气的灵感源泉!

爱因斯坦晚年,为了克服统一场论中的数学困难,把最后的牙齿也咬掉了。不能成功,他很困惑。没有信仰成吗?信仰就是灯塔,否则就会茫然。

科学家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常常被宇宙那和谐的秩序、庄严的规律、普遍的因果关系激起一种顶礼膜拜的情感。这种对自然的合理结构和自然秩序怀有的类似宗教的深深敬畏和赞叹的心理状态,爱因斯坦称其为宇宙宗教情感。认为它在人类的科学活动中起到前提和预设的作用,是科学家研究的最有力、最高尚的动机。他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

爱因斯坦所说的宇宙宗教情感,实际上是一种对宇宙更高秩序的信仰。坚信宇宙间存在某种更高秩序,是克服科学探索中所遇到各种艰难困苦的动力。

宗教将伴随人类继续前行

“上帝死了”。尼采的断言并没有错。人类理性的发展,人类科学的进步,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杀死了神性的上帝。但是只要人类用有限的理性对无限的宇宙仍做不息的追思,人类就仍然会对大自然完美和谐的运作存着深深的敬畏。只要人类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时空做永恒的探讨,人类就仍会在强大的社会力和永恒的自然力面前对自己软弱、渺小和短暂的生命发出深沉的浩叹。

只要在人类的命运中仍有苦难、有创伤、有孤寂,人类就仍会寻觅心灵的慰藉,寻找精神还乡的家园。

宗教也有负面功能

1.由于宗教的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容易造成教徒价值观念的保守性,把人对世界的认识引入歧途。

2.宗教讲“前定”“前世”“上帝的安排”等,容易使人产生宿命论,逃避现实,不直面人生。

3.宗教阻碍新的认同感产生,从而容易导致宗教冲突与民族冲突。